坎帕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氰化物炼金真那么可怕我们这个世界第一黄金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导语

中国*金协会发布了年上半年数据,全国累计生产*金.吨,同比又增长了8.37%。中国是*金第一生产国也是消费大国。然而,人们很少认识到在*金背后也存在着环保忧患。

来源:*商内参(ID:zsnc-ok)

(文中“世界第一*金大国的炼金术忧患”部分,转自腾讯评论《今日话题》栏目;作者:王杨)

最近几天,氰化物成为了大家最为
  

氰化物究竟是什么?事实上不少影视作品中对其常有描述。比如欧美谍战剧中经常会出现的情节:特工用一个针筒往敌人射一枚针,对方顿时倒地身亡。这针上的*,就是氰化钾。在《名侦探柯南中》,柯南经常闻一闻死者的嘴——苦杏仁味,然后脑子被雷劈过,马萨卡……这种苦杏仁味的*药就是氰化物。

氰化物*在何处?

作为“高端”*药的杰出代表,氰化物被视为“*药之王”,其危险性可想而知。真正具有强烈*性的氰化物有三种:氰化钠(NaCN)、氰化钾(KCN)以及氢氰酸(HCN)。而其他一些物质,如铁氰化钾等,虽然也含有氰基(CN),但因为很难解离出氰基离子(CN-),所以*性较小。本次天津爆炸事件中,现场有数百吨氰化钠,目前幸未出现大量泄漏。

从原理上说,氰化物可以通过接触皮肤和腔道粘膜、呼吸吸入、口服、注射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然后解离出氰基离子。这种离子能与人体中细胞色素酶内的三价铁离子(Fe3+)牢牢地结合,从而使得它不再能变为二价铁离子(Fe2+),从而导致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不能继续进行,使细胞不能再利用血液中的氧气而迅速窒息。同时,因为缺乏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ATP),中枢神经系统会迅速丧失功能,继而使人体出现呼吸肌麻痹、心跳停止、多脏器衰竭等症状而迅速死亡。

那么,氰化物的*性到底有多强烈呢?以氰化钾为例,如果口服氰化钾固体,若吃下相当于1/3颗普通胶囊或半个新版1毛钱硬币大小的一小撮粉末,就几乎肯定能置人于死地。而如果考虑的是最小剂量的话,米粒大小的氰化钾粉末就可能致死。

至于本次事件中涉及到的氰化钠,从媒体报道来看,目前吨氰化钠装在桶中,大部分包装完好,即便泄漏也应是很小部分,防化部队在爆炸现场周边的空气监测中还没有发现氰化物,这是非常幸运的,人们暂时不必恐慌。

氰化钠本身为固态,扩散的可能性不大,最主要的威胁是与水、酸或硝酸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氰化物,其中最危险的是氰化氢气体。本次爆炸事件中,最可怕的极端情况是:有大批氰化钠散落在露天尚未得到妥善处理,最近几天的降雨会与它们发生反应,释放出剧*的氰化氢。即便在氰化氢浓度很低(0.mg/L)的空气中,人仅发生很短时间的头痛、不适、心律不齐;在氰化氢浓度高(0.1mg/L)的空气中,人将立即死亡或速死。

但氰化钠遇水是逐步分解的一个相对缓慢过程,分批释放出的氰化氢密度比空气稍轻,不会出现像二氧化碳那样聚集在地面的情况。由于氰化氢在开阔空间里会很快稀释掉,此前世界范围的氰化物泄漏事故罕有造成气体污染中*的先例。然而,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氰化物在我国被用于炼金及相关工业的现状。

从金矿开采到金饰品加工,都少不了“*物”助攻

1、剧*的氰化物用处极大,用量极多

氰化物是现代开采金矿的好伴侣,几乎所有*金生产企业都用得上它。

以下是氰化物炼金的化学方程式:

简单来说,使用氰化物能够把金矿里的*金给分离出来,而除了在开采环节,到了首饰电镀加工环节,氰化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反应物。

氰化物*性很强

在开采*金的过程中,氰化物的使用量惊人。中国*金报曾经详细地报道过内蒙古一家*金生产公司的情况,报道中说,年,该公司生产*金5.1吨。为支撑产能,公司每月需消耗氰化钠多吨。粗略计算,这相当于生产1千克*金得耗费4.7吨的氰化钠。此外,首饰加工消耗的氰化物尽管不会这么恐怖,不过想想中国首饰行业的欣欣向荣,自然明白总数也不会小,这其中潜在的环境污染隐患可想而知。

年,罗马尼亚某金矿溢出的氰化物对河流造成严重污染,造成河中没有任何活物,当地万人无水可喝。所以有评论认为,氰化物对于环境的污染甚至具摧毁性质,绝不可轻视。

做好管理,“*物”其实并不可怕

1、先来看一幅图表,美国*金生产第一州的氰化物排放竟然很少——

这张图来自美国联邦环保署,显示的是全美生产*金的第一大州内华达州在年的有*废物排放情况,被分为了空气、水、土地和离场排放(如将污染土壤开挖,运送到别处处理这样的方法)。标红的CYANIDECOMPOUNDS是氰化物的意思。显而易见,除了在大气废弃物中有12%是氰化物外,其它三个门类的废弃有*物质前五中都没有其踪影。为什么会这样呢?内华达州可是在“大炼金”的啊。

2、已经有了一整套对付氰化物的办法,严格遵守便没问题

有人说,大量的氰化钠是为“中国特色杀鸡取卵”式的冶金术服务,并表示这样野蛮开采不仅破坏环境,还带来人员伤亡,发达国家早就不这么干了。

然而一份来自《*金行业氰化钠使用安全管理的探讨》的数据却给出了不同答案。文章中称,氰化法提取*金是80年代发展起来、应用最为广泛的提金方法。世界各国*金行业中采用氰化法提金均占有很高的比率,南非达99.5%、美国达88.1%、澳大利亚达84.9%。

事实上,只要处理得当,用氰化钠提取*金没那么可怕。尽管在*金开采中会用到氰化物,但其实已经有一套非常成熟的降解方法了,中国国内也是如此。比如有学术论文便表示,用含氯药剂等方法,对于氰化物污染的去除率能够达到99%。因此,前期做好降解,后期让少量尾矿(即开采完毕之后剩下的含金量很少的矿石)中的氰化物在阳光下自然降解是不错的选择。当然,隔离和防渗透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氰化物还是个“急脾气”,即来得猛去得也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矿业社会责任中心主任萨利姆·阿里曾表示,*金提取目前主要用汞或氰化钠,但汞具有我们所说的“生物持久性”,即被生物食用后会在环境中停留很长时间。汞也是一种神经*素,影响会潜伏很多年。氰化物则不同。它的影响是即刻发作的,没有生物持久性,而且在阳光下就会分解。因此,氰化物泄漏可能会瞬间造成大量死鱼,但却不会像汞那样产生长期的持续性影响。

真正的威胁:*物挣脱“缰绳”

很多事情,本不会造成危险,却因为人的因素酿成祸患。中国的氰化物炼金领域就存在这种现象。

1、警惕一:一些正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未必好好做防护

一般而言,正规的*金开采企业都会标榜自己环保措施做得好,事实却往往未必是这样。

中国经济网年6月曾发表题为《陕西马鞍桥矿业尾矿库隐患重重离奇获行*许可》的调查报道,其中便说,“陕西马鞍桥生态矿业有限公司年产*金1.2万两,然而其尾矿库带来的污染与安全隐患却是再多的*金也难以治理的。”当地村民说,打起来的井水里出现了一团团的沉淀物,再也不敢喝了,怕有氰化物。而一座座的尾矿库下破损的塑料膜垫,怎么可能起到防渗透的作用呢?另一个案例是很出名的紫金矿业。早在年底,位于贵州省贞丰县境内的紫金矿业贞丰水银洞金矿发生溃坝事故,尾矿库中约20万立方米含有氰化钾的废渣流出,威胁到下游两座水库。

在监管乏力,甚至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情况下,想要靠企业自律来做好环保确实让人很是担忧。事实上,忽视环保是一些企业降低成本的手段,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2、警惕二:灾难性的疯狂偷采*金

私人采矿的问题就更严重了。新京报今年5月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千米金洞隐藏地下淘金工厂》的报道,揭秘的是北京平谷的私人淘金乱象。记者调查发现,盗采者为了牟利,不惜悄悄使用化学品,反复冲刷、浸泡山体,再通过活性炭吸附取得*金。一位村民说,他们把氰化物叫作“药”,配上其它化学品,能把金子给溶解出来。

这种私采对人身安全也是极大的威胁。今年3月,国务院安委办通告了这么一起事件:“2月21日,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大章镇三人场村3名村民非法凿开废弃封闭矿井后,采用氰化钠药剂喷淋盗采*金矿,3人因吸入氰化物气体中*死亡,后村民盲目组织施救又导致6人受伤。”

在云南等地,也出现过因非法炼金造成多人中*和环境污染的情况出现。遗憾的是因缺乏全局的统计,偷采的严重性尚不能完全曝光。而氰化物作为管制品,却在滥采中广泛应用着,隐患令人担忧。

3、警惕三:加工金饰品的私人作坊是巨大隐患,直接影响民众用水安全

饰品电镀行业也少不了氰化物,毫无采购资格的小作坊通过黑市来购入它,又将严重污染的废水直接乱排。年的时候,浙江义乌赤岸镇安监所工作人员发现该镇某村的一条小河污染严重。经过走访竟然揭开了一个大型的氰化物倒卖黑市网络。义乌作为一个首饰电镀行业扎堆的城市,氰化物污染之患实在很深。尽管氰化物的降解速度不慢,然而也抵不住持续的、剂量不小的偷排。

腾讯新闻《今日话题》栏目有关企业公开污染物排放问题的网友投票

*金业已经有汞污染的前车之鉴,实在不能再重蹈覆辙

*金冶炼带来的旧患至今仍未消除。原来都是用土法在炼金,用汞来做“分离剂”。甚至现在也有一些黑作坊在偷偷使用汞。比起氰化物,汞的污染更难消除。而以前的“汞患”至今存有威胁。根据李雅芬等研究人员的调研,尽管我国年以后已经全面停止混汞法炼金,但是东北夹皮沟一代采金已经很久,当地的河流汞污染问题依然非常严重。土壤污染也一样。

既然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在使用上更为高级的氰化方法时,自然应该对“*物”的排放、管理百般重视。可在环保部的网站上有一份《关于黑龙江宝山矿业有限公司争光岩金矿资源开发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开篇便提及“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我部审批即擅自开工建设,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违法行为已经查处。你公司必须认真吸取教训,增强守法意识,杜绝违法行为再次发生。”似乎有些太过于轻描淡写了。

网友评论来自腾讯新闻·今日话题

(本文协议授权转载自:腾讯新闻·今日话题,部分内容来自:环球时报、百度百科及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