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注定
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大自然的灾难面前
人类显得那么无助、渺小
气象水文灾害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
和国民经济建设
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台风
台风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
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
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
自年起
我国采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划分标准
热带低压(Tropicaldepression)
最大风速6~7级,(10.8~17.1m/s)
▼
热带风暴(Tropicalstorm)
最大风速8~9级,(17.2~24.4m/s)
强热带风暴(Severetropicalstorm)
最大风速10~11级,(24.5~32.6m/s)
▼
台风(Typhoon)
最大风速12~13级,(32.7~41.4m/s)
强台风(Severetyphoon)
最大风速14~15级(41.5~50.9m/s)
▼
超强台风(SuperTyphoon)
最大风速≥16级(≥51.0m/s)
▼
飓风
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地区
将最大风速达32.7米/秒
风力为12级以上
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
也泛指狂风和任何热带气旋
以及风力达12级的任何大风
飓风中心有一个风眼
风眼愈小,破坏力愈大
其意义和台风类似,只是产生地点不同
北京时间年9月
美国宇航局首次观测到“基洛”、
“伊格纳西奥”和“希梅纳”
三大飓风齐聚太平洋上空时的宏大场景
龙卷风
是发生于直展云系底部
和下垫面之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
春、夏季多发
可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
包括美洲内陆、澳洲西部、
印度半岛东北部等
分为多涡旋龙卷、陆龙卷、水龙卷等
尘卷风和火龙卷是与龙卷风相近的旋风
但不属于龙卷风范畴
冰雹
当云中的雨点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
被带到0℃以下的高空时
凝固成小冰珠
气流减弱时,小冰珠回落
当含水汽的上升气流再增大
小冰珠再上升并增大
如此上下翩腾
小冰珠就可能逐渐成为大冰雹
最后落到地面
暴雨
中国气象上规定
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
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
特大暴雨可造成洪涝和严重的水土流失
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
雨水不能迅速宣泄
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
会造成更多的地质灾害
雷暴
是发生于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局地强对流天气
伴随有雷击、闪电、强风或显著的降水
例如雨或冰雹
常发生于春季和夏季,例如夏季午后
但也可能在冬季随暴风雪发生
被称为雷雪
冻害
冬季无积雪或积雪不稳定
入冬剧烈降温型
早春回暖时遇较强冷空气
植物、农作物都可能遭受冻害
雪害
我国北方、西北等高纬度地区
农田或公路上频发雪害
干旱
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
地质灾害
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
地质作用(现象)
地震
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应力
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构造地震
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释放能量约占地震总能量的99%
也是破坏性最大的地震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
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根据不同强度地震的破坏能力
震级进一步划分为5个级别
超微震,小于1级
人们不能感觉,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
微震,1-3级
只有用仪器才能测出
小震,3-5级
级别地震人们可以感觉
故有时也称有感地震
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震,5-7级
该级别地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
年2月6日深夜
台湾花莲突发6.5级地震
大地震,大于7级
该级地震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
▼
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典型的构造地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6月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
但含义并有一样
同一个地震
震级只有一个
但烈度却因地而异
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年06月
引自地质出版社《地球科学大辞典》
《中国国家地理》年02月
泥石流
也称“蛟龙”
在山区沟谷中
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
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
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
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
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
降雨、冰川、溃坝型
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
▼
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崩塌
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
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
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
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
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滑坡
也称“走山”
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
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
整体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
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地面塌陷
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因素作用下
向下陷落
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
年4月21日,杭州发生地面塌陷
当地交警经仔细观察预知灾害并疏导交通
火山
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
从火山口向地表释放的地质现象
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是地球内部能量
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释放形式
我国火山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除了火山喷发本身会造成直接灾害
火山喷发还会引起间接灾害
碎屑污染、火山碎屑流、熔岩流
火山喷发引起的泥石流、滑坡、地震、海啸等
此外,地质灾害还有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
以及地热害等
海洋灾害
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
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
海啸
风暴潮
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
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
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
“气象海啸”或“风潮”
赤潮
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
科学家们认为
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
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
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
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
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
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
便形成赤潮
海冰
固定冰与海岸、海底或岛屿冻结在一起
能随海面升降
流冰漂浮在海面
随着海面风向和海流向各处移动
海冰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
会引起海况的变化
流冰会影响船舰航行和危害海上建筑物
冰川崩解
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
厄尔尼诺拉尼娜
热带太平洋的正常海温状态示意图
▼
厄尔尼诺现象指
太平洋东部和中部
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
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
造成一些地区干旱
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示意图
▼
拉尼娜现象
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
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
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拉尼娜示意图
▼
▼
虽然同样也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是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情况来看,中国跟世界各国明显呈现着并不一样的状态。下表为全球新冠疫情数据实时汇总(由比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