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帕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身心为病人着想陈家祺行医四十余载无投诉 [复制链接]

1#

全身心为病人着想 陈家祺行医四十余载无投诉


5月24日,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厅和中山大学联合举办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他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陈家祺:1938年7月生,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眼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第22届理事、广东医学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的十四大代表。他大力推动我国角膜移植技术的发展,使中山眼科医院成为国内角膜移植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医院。他设计的全角膜带环形巩膜瓣移植新术式等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项。此外,他还为建立广东省眼库和发展新的角膜保存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心中装的全是病人


有一件事,至今还感动着许多人。1999年除夕前一天晚上,陈家祺得到母亲逝世的噩耗,但是内心的巨大悲痛没有影响他的正常工作。第二天早上,他坚持查完病房,把一些事情交待给护士长,才悄悄地坐上大巴回江门奔丧。当天晚上他又出现在医院的时候,让护士长大吃一惊。“我没有为母亲守灵……我的病人在等着我呀!相信母亲地下有知,她老人家会赞同我这么做的。”


角膜移植有个特点,就是越早越好,虽然角膜可以用营养液先活存着,但是陈家祺为了患者,一般都是材料一到就做手术,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节假日。2005年一个星期五的晚上,由于一下获得多个角膜材料,陈家祺不顾年事已高,一连为患者做了三台角膜移植手术,当他缝完最后一针时已是凌晨5点半了。按照惯例,陈家祺星期六要去东莞门诊出诊,他的学生看着他疲惫的样子,提出“打个电话取消门诊”的意见,陈家祺说:“那可不行,东莞门诊我每周才去一次,好多病人等着呢,你们留下休息,我一个人去就行了。”


“你的经济能力怎样”


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陈家祺认为,导致看病贵的原因很多,作为医生能够做的是“看菜吃饭”。他对每一个患者必问的一句话是:“你的经济能力怎样?”就这样一句话,时不时会引发一点小尴尬,病人往往以为他在暗示索要红包。


其实不然,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其量身定做治疗方案是他的治病风格之一。


王兴凤是一个来自黑龙江漠河的患者,出生后不久她双眼角膜进行性混浊,视力逐渐下降,20岁时只能看见眼前指数。父亲为她四处求医,但病情不见起色。北京同仁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他:“去广州找陈家祺吧,那是最后的希望了。”王兴凤的父母都是农民,本来就不富裕,加上这些年看病已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结果陈家祺不但为王兴凤做了手术、免费帮她做了血染色体检测,还送给她价值几千元的滴眼液。


坚决不开特殊门诊


近几年许多专家都开了特种门诊,护士长问陈家祺“要不要开”的时候,陈家祺拒绝了:“我的病人大多是穷困的,不必要增加他们的负担。你就联系门诊部多加一个普通门诊吧。”现在陈家祺每周出诊时间由两次变为三次,但病人还是很多。


中山眼科医院规定每个教授每个单元门诊限挂20个专家号,但是因病人太多,许多病人要求加号,通常陈家祺的门诊实际看的病人有40多人。几个跟随他出门诊的学生出门诊前都会互相问候一句“吃饱了没有”,因为延迟下班、饿肚子是肯定的事儿。


从医40多年未遭投诉


陈家祺1961年参加工作,至今从医已经40多年了,从没遭到过病人投诉。问其原因,陈家祺说:“没别的,一是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术;二是加强沟通;三是有一颗真诚为病人服务的心。”他认为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生和患者沟通不到位,“病人对医学知识了解的不多,诊治过程中他们会产生许多疑问,医生要详尽解答,否则患者会对医生的行为产生误解。”他经常叮嘱他的学生及护士,有的病人生活在农村,未受过教育,沟通上千万要尊重他们,一次解释不够可以反复讲,直到病人理解为止。(张乐人 崔瑞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