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帕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城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复制链接]

1#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每年有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一,许多人最终发现自己住在多层楼的公寓,隔绝了与大自然的接触,他们渴望享受在土地上通过双手劳动生产新鲜食物的日子。第二,迅速发展的城市和膨胀的城市人口需要农业产品的供给,过度依赖外部运输既不可靠也需要较高的成本。第三,城市的生态环境较为恶劣,许多人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改变。基于以上三点原因,城市农业悄然兴起。

根据功能的不同,城市农业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美国模式,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欧洲模式,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的亚洲模式,以及以郊外食物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模式。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美国模式的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或种植者共同分担生产成本、风险及盈利,农园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的农产品。美国学者认为,市民农园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欧洲模式分为德国模式和荷兰模式两种。

德国模式起源于19世纪时德国*府为每户市民提供一小块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小菜园”,实现蔬菜生产自给自足的*策。后来,市民农园的土地一部分是镇、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另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每一市民农园的规模约有m2,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每个承租人租地m2,租赁期25-30年,承租人中途可以退出或转让。*府不干涉市民种什么、如何经营,但其产品不能出售,这是与美国市民农园的主要区别之一。

荷兰模式十分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借助发达的设施农业,该国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类食品,使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

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亚洲模式分为日本模式和新加坡模式两种。

日本城市农业伴随着农业观念即经济功能转向社会、生态功能的变化,在各级*府的大力扶持下形成三种主要模式:一是观光农业,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二是设施农业,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三是特色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

新加坡的城市农业既有生产功能,也有供市民参观、学习、休闲之功能,十分重视城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主要模式:一是农业科技园,国家投资基本建设,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租期为10年;二是农业生物科技园,主要进行新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三是海水养殖场。[

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拉美、非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发展以郊外食物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模式。有人统计,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城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市民家庭食物自产率在东雅加达市达到18%,内罗毕市达到50%,而坎帕拉市达到60%(Mougeot,);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尼科·巴克,)。

期待你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