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对众多劳动者而言,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作为劳动者的权益是一项社会生活的重要命题。笔者在担任法律顾问期间,最常遇见的法律咨询非劳动合同纠纷莫属,因此撰写该篇文章,结合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常见法律问题以及相关法律规定作为指引以供参阅。
01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后,劳动者首先应当反问自己的问题是:我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有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的用工期限是多长?关于岗位、薪资、待遇又是如何约定的?若双方签订有劳动合同,则进入劳动合同法保护的范畴内。
若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不必太担心,只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实际存在用工关系,可以通过相关证据证明二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如社会保险记录、工资发放记录(盖章的工资条、工资卡的银行记录流水)、工作凭证(胸卡、门禁卡、工作证、考勤卡等)、同事的证人证言、代表公司签署的商业合同、文件、以及授权书、出差的相应证据等。
02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存在的书面凭证,无论是劳动者亦或是用人单位都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需在法定情形下解除劳动合同,且解除劳动合同通常伴随着经济补偿金或经济赔偿金的适用。01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合同
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可能存在各种原因:包括过失性辞退、无过失性辞退、经济性裁员等,其中,过失性辞退是指因劳动者的过错而导致用人单位享有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该种情形下可以即时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适用无过失性辞退,用人单位需要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才能解除劳动合同,情形包括:(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如果适用经济性裁员,也需要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此外,以下情形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等。
02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合同
首先,劳动者在正式用工期间需要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需要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其次,并非所有的情形下都需要提前三十日提出解除,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劳动者享有特别解除权,即只需要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即可无条件解除劳动合同,这些情况一般为用人单位存在一定过错,包括:(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5)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的等。
最后,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且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03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03经济补偿金如上所述,三种解除劳动合同情形下,都存在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给付经济补偿金的问题,具体应当给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包括:(1)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的情形;(2)因用人单位过错导致劳动者解除合同的情形;(3)无过失性辞退劳动者的情形;(4)劳动合同期满的的情形;(5)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情形等。
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以及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需要给付相当于工资报酬25%的经济补偿金。
再者,如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需另外加付经济补偿金,按经济补偿金数额的50%计算。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为: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其中上述月工资不是指当月工资,而是指劳动合同解除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04经济赔偿金经济赔偿金与经济补偿金有所区别,经济赔偿金具有“惩罚”性质,经济补偿金仅具有“补助”性质。因此,经济赔偿金的适用通常意味着用人单位存在某种违法或违约行为。例如法律明确规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强行解除的情形、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违法裁员的情形。
经济赔偿金的计算方式为:按上述经济补偿金的标准乘以二计算。
注*:经济赔偿金和经济补偿金不能同时适用
05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仲裁是诉讼的前置程序。劳动者可以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