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年以来,全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减少了10亿以上。然而,受到COVID-19的大范围冲击,全球贫困人口出现了20年以来首次大幅度反弹。据世界银行估计,年极端贫困人口将增加-万人;新贫困人口总数约达到1.19-1.24亿。而当前全球超过70%的贫困人口生活在非洲大陆,非洲成为全球协力消除贫困的攻坚地带。理解贫困才可消除贫困,这就需确定贫困的衡量维度与测算标准。世界银行年以年价格水平为基准,确定了1.9美元每人每天的国际贫困线。在国际通行的贫困线内涵与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各国又根据历年国内家庭调查统计出国家贫困指标。为了从起点处理解贫困,本篇报告重点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减贫战略报告,以期全面直观地理解非洲国家货币贫困线的产生、分类与评估。内容提要
国际通行的货币贫困线包括食物贫困线(FoodPovertyLine)、非食物贫困线(Non-FoodPovertyLine),以及绝对/极端/总贫困线(Absolute/Extreme/TotalPovertyLine)。而各国在具体统计计算时,又衍生出国家层面的贫困线分类。根据IMF的减贫战略报告,非洲各国的国家贫困线并非与国际贫困线完全一致,各国之间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各非洲国家贫困线的统计年份跨度较大,更新频率不一。同时,一国内部也通常划分了不同区域、不同消费水平的贫困阈值。在调查的54个非洲国家中,为IMF减贫战略报告对象国的有35个,其余国家数据从国家统计局等官方渠道补充。在数据可得的非洲国家中,16个国家贫困线高于1.9美元的国际绝对贫困线,其中最高值为塞舌尔,其年标准为年购买力平价下每人每天22.96美元,年标准为每人每天13.03美元;18个国家的国家贫困线低于1.9美元的国际绝对贫困线,其中最低值为乌干达,仅为每人每天0.美元;另外有两个国家采取的是国际绝对贫困线。全文约字,阅读时间约20分钟
一、导语:如何定义贫困?
收入或消费是影响人类福祉的重要因素,因此传统上以人们收入或消费的货币量来定义和衡量贫困。世界银行每人每天收入1.9$的指标是最广为应用的贫困与非贫困的界定门槛。但穷人的贫困体验不局限于货币收入的匮乏,还涉及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剥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即使一些人日收入超过1.9$,他们获得教育、医疗等维持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依然很稀缺、无法逃离贫困的境况。因此需要从更多维度审视贫困现象。阿马蒂亚·森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效用和收入不能准确衡量贫困,“功能的可行能力”才是真正区分贫困与非贫困生活状态的方法。“功能的可行能力”指一个人结合个人特点和对商品的支配在功能选择的形式上的自由”,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往往被剥夺了做出基本选择和采取有用行为的权利。基于这种认识,产生了多维(MultidimensionalPoverty)的概念:即认为贫困是穷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剥夺——如健康状况不佳、缺乏教育、生活水平不足、丧失权力、工作质量差、暴力威胁和生活在环境危险的地区等。多维贫困可以比货币贫困更全面地描述贫困的图景。贫困定义被扩大到福祉剥夺的多元维度带来的问题是:作为一种多维概念,贫困如何被量化?世界银行的多维衡量标准将消费或收入作为福利的一个方面,还包括几项对教育和公用事业(如水、电和卫生设施)可及性的直接衡量标准。关于多维贫困的测量指标主要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银行(WorldBank)以及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OPHI)。代表性的指标有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的人类贫困指数(HPI)和UNDP-OPHI联合发布的全球多维贫困指数(MPI)和。MPI由三个方面(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水平)构成,通过10个指标来测量贫困(图1)。图1全球多维贫困指数(GlobalMultidimensionalPovertyIndex,MPI)的构成
图片来源:OxfordPovertyHumanDevelopmentInitiative(OPHI)
在非洲,多数国家采取贫困的多维定义。IMF减贫战略报告中,非洲国家多将贫困划分为货币贫困(MonetaryPoverty)和非货币贫困/人的贫困(Non-MonetaryPoverty/HumanPoverty)两个维度。前者以收入或者消费等货币可衡量的指标测量,后者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