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帕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仁心仁术无私奉献记活跃在非洲明珠
TUhjnbcbe - 2022/10/9 19:22:00

新华社坎帕拉6月15日电通讯:仁心仁术 无私奉献——记活跃在“非洲明珠”的白衣天使

新华社记者张改萍 吕天然

疾病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暖人心。

在“非洲明珠”乌干达,有这么一群来自中国的白衣天使,他们富有爱心、救死扶伤,他们用自己的仁心仁术和无私奉献,谱写中乌两国人民友谊的新篇章。

在位于首都医院针灸治疗室的诊床上,躺着前来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国援乌干达医疗队针灸医生倪伟正在为患者施针。

帕特里克几个月前不幸患上脑溢血并引发偏瘫,导致右侧手脚都不能动,嘴巴也不能说话,经过两个月的针灸治疗,目前他已经能够独立行走,讲话也正常了。陪同帕特里克来复诊的妻子朱丽叶赞叹地说:“针灸太神奇了!”

中国针灸技术不仅在首都坎帕拉地区小有名气,许多来自偏远地区的患者也慕名而来。68岁的贝蒂·朱鲁亚来自距首都500公里远的阿鲁阿区。“颈椎病导致我右手麻痹不能正常活动,尝试多种药物治疗都失败了。不过,当我接受针灸治疗后,病情逐渐改善,现在不仅能旋转胳膊,手也能使上劲了。”她说:“中国医生医术高明,中医真的了不起!”

虽然工作条件简陋,设备器械落后,医疗队员还面临艾滋病、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的威胁,但援乌医疗队队员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

倪伟今年43岁,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是第18批援乌医疗队中医针灸医生。他一天接待近30名患者,从接诊到登记患者信息、皮肤消*、扎针、行针、拔针,整个过程都是一个人操作。“由于床位有限,为使所有患者能及时接受治疗,有时只能找一张椅子给患者做针灸。”倪伟说。

在外科病房,另一名援乌医生杨*正在为一台阑尾炎手术做准备。

杨*介绍说,自己每周大约接待40至60名门诊患者,做6台手术。工作量不是很大,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沟通和协调上。“大多数病患不会说英语,需要花大量时间与他们交流。”

每做一台手术,杨*都需要去仓库借“电刀”,无论手术忙到多晚,还要亲自抱着归还。“虽然这里医疗条件差,但我们不在乎这些,我们最关心的是病人。”杨*说。

第18批援乌医疗队来自昆明医院(以下简称“昆医附一院”),共有7名医师,分别来自普通外科、麻醉科、耳鼻咽喉科、传染病科、中医科等科室。

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中国援乌医疗队还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医疗能力。队长丛林海表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临床带教培养当地医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杨*自去年9医院,已经带了5名实习生,在实践工作中培养他们临床思维能力以及传授普通外科操作技能。实习生姆芬佑·道格拉斯说:“我由衷地感谢杨医生,他指导我上手术台做手术,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和经验,教会了我阑尾切除、疝气等手术,这让我能独立开展普外科基本手术。”

外科主任爱德华·苟姆吉萨对记者说:“医院每周只能安排两天门诊,有了中国医生的援助,每周可以出五天门诊。每个门诊都有许多患者需要做手术,中国医生对我们外科是极大的补充。”

除承担一线出诊、培训当地医疗人员和开展学术交流外,中国援乌医疗队还多次深入基层和边远地区义诊。今年以来,援乌医疗队就远赴卡永加、纳卡塞凯等地为贫困老百姓送医看病,共为1000多名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纳卡塞凯地区主席伊格内修斯·科姆在义诊现场感激地说,中国医疗队的到来“缓解了当地医疗人员和药物的不足”。

中国自1983年起向乌干达派遣医疗队,至今已派遣200余人。医疗队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感赢得了当地*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医院院长埃马纽埃尔·巴蒂布韦说,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国向乌干达人民提供了至关重要、旨在挽救生命的援助。

责任编辑:王佳宁

1
查看完整版本: 仁心仁术无私奉献记活跃在非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