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按下对外开放“快进键”,提升本省企业国际化水平,加速融入世界市场。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6%、出口总值增长5.5%、对外投资增长15.4%。今年一季度,上述3项指标又分别同比增长10.6%、4.2%和10.8%,河北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项目投资全球化
让优势产能走出国门
在南非林波波省塔巴津比市,群山怀抱之中,一座现代化的水泥厂格外醒目,这是金隅冀东水泥在南非投资建设的曼巴水泥厂。投产3年多来,工厂年产量已达到设计产能万吨,产品不仅在当地销售,还出口到邻国博茨瓦纳。
曼巴水泥厂项目是河北省优势产能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缩影。
以河钢集团为例,其年收购了南非最大的铜冶炼厂和年产销量约20万吨的世界级蛭石矿;年完成对塞尔维亚国有钢铁企业——斯梅代雷沃钢厂的收购,建立我国钢铁行业首个海外全产业链生产制造基地;今年1月,与印度塔塔钢铁集团签署股权收购及相关协议,将出资收购塔塔钢铁位于新加坡、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钢铁资产70%的股权。
近年来,河北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推进更高层次开放,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意见》《关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扶持*策,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河北已在境外投入运营的钢铁项目有8个,形成产能万吨;水泥项目4个,形成产能万吨;玻璃项目2个,形成产能万重量箱。今年1月至3月,河北对外投资总额24.6亿美元,同比增长38.1%,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总额为18.2亿美元,同比增长2.7倍。
产品营销全球化
让河北制造畅销世界
“我们正在赶制的这批铝合金电缆,价值0多万元,将全部发往国外。”近日,在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明达线缆集团生产车间,总经理雷文康告诉记者。
近年来,河北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贸易市场也日趋扩大,出口贸易伙伴已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光伏产品制造商和光伏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晶龙集团的光伏产品已出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晶龙集团又与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展开了深度合作——为孟加拉国首个大型太阳能电站28兆瓦项目供应全部光伏组件;为阿联酋迪拜Aramex公司3.2兆瓦屋顶光伏项目供应全部单晶PERC组件;为印度Brabourne板球场屋顶项目供应千瓦高效单晶PERC组件。目前,晶龙集团60%以上的产品出口,进入了“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依托国际网络体系,采取兼并、重组、参股等方式,迅速进*世界市场,这是河北外向型企业探索的一条发展路径。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河北钢铁成功收购瑞士德高公司。德高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钢铁材料营销与服务网络,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全球客户达4.3万家,每年在全球销售钢铁总量达2多万吨。年6月,河钢集团控股德高公司,搭建钢铁产业链全球化营销服务平台,叩开了欧洲高端市场的大门,大众、西门子、奔驰、宝马等企业逐渐融入河钢的国际“朋友圈”。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河北省对外贸易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年外贸进出口总值.6亿元,同比增长5.1%。今年第一季度,全省进出口总值.9亿元,同比增长4.2%。
平台建设全球化
让合作园区百花齐放
从在1.9平方公里土地上开始艰苦创业,到规划控制面积达到平方公里;从第一家外资企业落户,到一大批世界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如今,河北省秦皇岛开发区已经成为秦皇岛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像秦皇岛开发区一样,河北省各开发区不断加大精准招商和开放合作力度,加速向高端高新产业聚集,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主战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近年来,河北省实施开发区提档升级行动,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年,位于渤海新区的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获工信部正式批复,成为全国唯一面向中东欧市场的中小企业合作区,已签约和落地的中东欧企业达40余家。
拥有54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的沙河市则把园区开到了国外。他们把在“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规模化工业园区作为突破口,通过*府深入调查引导,组织市内企业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分别建设了平板玻璃生产及特种玻璃深加工工业园区。在肯尼亚工业园区的项目,为周边区域提供优质玻璃80万重量箱。
由唐山企业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建设的天唐工业园,经过10年建设已经形成了钢铁、海绵、板材等工业体系,直接解决当地就业0余人,间接拉动就业1万人以上。天唐工业园还吸引了众多鞋厂、卫生纸厂、轮胎厂等建成投产。年,乌干达*府又让天唐集团主导开发一个占地多亩的国家级工业园,不到两年时间,占地面积2.51平方公里的姆巴莱工业园园区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益。该园区企业投资人张志刚告诉记者,园区全部建成运营后,将吸引入驻企业30家,总投资6亿美元,可为乌干达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经济日报记者宋美倩通讯员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