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帕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连载走进非洲肯尼亚有郑和船民后裔
TUhjnbcbe - 2023/3/22 20:24:00

[编者按]刘洪耀,国家一级编剧、知名电视策划人,中国电视界环球拍片第一人,教授,代表作有《真话俱乐部》、《走入长征》、《混血儿》和《笑傲东非》等。、和年,刘洪耀三进非洲,深度亲历非洲十来个国家、地区,他用诙谐生动的笔触,以亲身体验的视角,勾勒出一个个性化的非洲,本文选自刘洪耀近期完成的《东非、北非采访历险记》,以飨读者。

年12月,我来到肯尼亚的海滨城市蒙巴萨。据说,当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抵达最远的一处港口就是蒙巴萨。在这里,是否有郑和船民后裔?我是否有机会对他们进行采访呢?

蒙巴萨也有“天龙屯堡”?

贵州省安顺市,除了*果树瀑布,郊区有一个地方,六百多年来依旧完好保留大明王朝说话、穿衣和生活习惯,那就是著名的天龙屯堡。无独有偶,在蒙巴萨马林迪附近的拉姆群岛上,居然也有一个“天龙屯堡”。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专栏女作家蕾瓦希,在她的专著《当中国人称霸海上》里说,大明王朝随同郑和下西洋来到东非洲的大队人马,并没有完全回去。“发贸人”,斯瓦西里语即“死里逃生的人”,说的就是这些船民及其后裔。

年12月我前往肯尼亚前,据说已经有人在蒙巴萨大街上,认出了具有汉族特征的船民后裔。想象一下,大明王朝当年派那么庞大的船队远赴肯尼亚,其中有一彪人马,脱离了郑和的船队,留在了肯尼亚近海的岛屿上。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背后有什么隐情?他们留下来是要干什么呢?

公元2世纪开始,阿拉伯乌玛尔的祖辈们就开始横越印度洋运送香料和布匹;11世纪,阿拉伯商旅修建了蒙巴萨港,他们留下的是斯瓦希里语以及岛上的49座清真寺。郑和的船队到达这里,据说是永乐十三年(年)的事,可惜他们只是匆匆经过,留下许多瓷器,并带走了几只进呈御览的麒麟(长颈鹿)。

明翰林学士沈度的《麒麟图》

今天,蒙巴萨仍有大量古董商人收购明朝的瓷器,在蒙巴萨的耶稣堡及博物馆里,展示有很多明朝瓷器。据说,西方一些专门打捞海洋深处宝藏的公司,已经对肯尼亚沿海虎视眈眈。因为印度洋边的蒙巴萨沿海,有不少大明王朝的宝船沉没海底,一旦打捞上来,价值不可估量。

当我听说海岛上有郑和船民后裔这个消息时,非常激动,立即提出采访团在蒙巴萨多停留几天,去马林迪海滨看看,最好是上拉姆群岛。可遗憾的是,一是交通不便,据说那片海域靠近索马里,海盗出没,很不安全;另外,领队说行程不能随便更改。就这样,我错失了这个良机。

《被遗忘的航行》

拉姆群岛上很多居民都知道,在那个小岛上,居住着一些神秘的居民。他们自称祖先是从中国大明王朝而来,且人数很多,讲中国话,也讲斯瓦希里语,据说有很多居民已经迁居到海岸上。从容貌上来看,这些人的肤色并没有大部分非洲人那么黝黑,且他们的头发是直发,这在非洲很少见。并且他们有个独特的节日,那就是农历春节。

这个惊天秘密,最终被武汉女记者范春歌在年破解:在考察郑和下西洋六百年路径上,范春歌独自行走几十个国家,沿郑和足迹,写了一本书——《被遗忘的航行》。书中刊登了一组照片,那是范春歌在小岛上的亲眼所见:有仿造江南水乡的建筑,还有用“江南”字样装饰的小桥。

范春歌拍下了蒙巴萨近海的帕泰岛上,中国人后裔部落的照片,她是第一个上岛的当代中国人。而那些衣衫不整,脸上挂着黝黑色彩,嘴里说着斯瓦希里语和汉语的混合语言,痴痴地看着她的中国人后裔,完全不像她想象中的场面。他们大致记得祖先是从海洋上来的,记得在大洋的那边有一个大明王朝,带领他们祖先来这里的叫郑和大人。家家户户都有来自中国的物件:吃饭用的瓷碗、筷子,用泥土和石头建筑住房,开挖土地种蔬菜、水稻,饲养猪、牛、鸡、鸭。他们一直听长辈说,天朝总有一天会派大人来接他们回去,坐那种巨大的宝船。

范春歌看见的只是附近岛屿上的部分居民,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来自中国的原住民,而且,经过几百年的变迁,还有多少迁徙到东非洲大陆上。后来,有一个蒙巴萨女中学生想到大明王朝去留学,在中国大使馆及肯尼亚华商的帮助下,这位肯尼亚女中学生来到南京一所大学做了留学生,至今网络上还有相关报道。

这些流落东非的船民后裔们,今天怎么样了?如果下次再去肯尼亚,我一定要去看看……(刘洪耀)

往期精彩

「走进非洲」在乌干达遭遇劫匪,对方一看是中国人就放行了

[走进非洲]非洲的夜总会是什么样子的?

「走进非洲」夜遇猛兽!非洲野生动物园惊*记

1
查看完整版本: 连载走进非洲肯尼亚有郑和船民后裔